|
  • 外贸商圈
注册

中国经济怎么了?看看这8张图

外媒最新报道称,中国经济经历多年快速增长后,迎来巨大挑战。怎么陷入这种局面的?

北京一家已关闭的美容院。大量借贷的中国消费者正在削减支出。 照片来源:彭博

 

中国经济正处在转折点上。以基建和房地产为基础的旧经济模式不堪重负。经济增长放缓,物价下跌,这将引发日本式的经济停滞。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如何陷入这种局面的?

3月1日,美国媒体华尔街日报用8张图,列出了中国经济的困境以及未来几年将面临的挑战。

 

房地产:不再是经济增长引擎

 

房地产曾经占中国年经济产出的四分之一左右。但这种繁荣在2020年停止了,由于政府担心引发债务危机,推出了“三条红线”政策,使房地产开发商难以获得宽松信贷。结果由于疫情时期日常生产生活与经济活动受到限制,情况变得更糟,房屋销售、新建房屋和投资急剧下降。经济增长引擎出现逆转。

 

 

消费者信心:陷入低谷

 

房地产低迷加深了中国消费者的悲观情绪,他们对经济前景的乐观情绪在疫情期间崩溃,至今仍未恢复。原来消费者大量借贷以购房,现在他们正通过削减支出来应对动荡的房地产。尽管2023年消费有所回升,但仍远低于疫情前的趋势。面对疲软的消费需求,企业停止投资和招聘,最明显的是居高不下的青年失业率。

 

 

居民消费价格:通货紧缩

 

中国消费和私营部门投资疲软的后果是通货紧缩,这与过去几年困扰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通货膨胀形成鲜明对比。居民消费价格已经连续几个月持平或下降,企业降价已经一年多了。通货紧缩使家庭和企业更难偿还债务,进一步增加了支出和价格的压力——这种螺旋式下降可能难以避免。通常的补救措施是大规模的政府支出、降息以及扩大经济中的货币和信贷数量。但这样做的风险巨大,比如房地产泡沫增大、债务危机。

 

 

债务:土地财政困境

 

中国的整体债务已扩大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倍以上,远超美国的2.53倍。中国的大部分债务是由地方政府欠下的。现在他们的财务压力越来越大,因为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即向房地产开发商出售土地的收入已经接近枯竭。 而房地产公司占中国债务的另一大块。中资银行对这两个负债行业的风险敞口很大。面对增长疲软、通货紧缩和动荡的房地产市场,银行的预期贷款损失将增加,这可能会减少对经济的信贷供应,从而进一步给经济增长带来压力。

 

 

人口问题:劳动力减少

 

人口问题也开始困扰中国经济。虽然中国的劳动力人口仍然很多,但其中主要是快速地城市化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供应。随着生育率越来越低,总人口萎缩和老龄化,中国的工人和消费者群体将越来越小。这些变化都将使未来经济持续增长变得更加困难。

 

 

外资:继续前进

 

黯淡的经济前景使外国投资者纷纷撤离。自1998年有可比记录以来,中国每个季度都有外国投资流入工厂、办公室和企业。这一趋势在2023年第三季度结束,当时中国的国际收支首次出现118亿美元的直接投资净流出,因为外国公司要么出售并离开,要么停止将其在中国赚取的利润再投资于中国的业务。股票和债券投资者也从金融市场撤出资金。资金外流表明,中国正失去外国投资者的青睐,这些投资者曾经蜂拥而至,期待丰厚的回报和商业机会。

 

 

贸易:提高壁垒

 

为了寻求新的增长途径,北京正在向工厂和新产业投入资金,尤其是绿色技术。由于国内需求疲软,中国寻求海外买家的产品日益增多。最突出的例子便是汽车,包括电动汽车。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乘用车出口国,比亚迪等中国公司正寻求全球绿色交通市场。但是,北京方面试图加强制造业和出口来重振中国经济的雄心正遭到强烈抵制,尤其是美国和其他发达经济体,这些国家政府正在收紧对中国进口的限制。

 

 

经济增长:放缓

 

过去,中国能够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来应对经济挫折,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但如今,中国对公路、铁路和机场的需求已基本得到满足,几乎没有什么生产性项目可以推行。中国的另一个刺激选择是向家庭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或税收减免,但有关政府官员认为这种以消费为中心的做法带有西方政策的味道。随着经济挑战成倍增加,刺激措施的选择有限,未来几年中国的增长速度似乎将大幅放缓。

 

 

分享

*【中国B2B外贸金融第一平台】,数据源自艾媒咨询于2023年7月发布的《2023年中国中小微外贸企业金融服务需求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