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a火了,Wish卖了,中国品牌大规模出海来了!
“低价、AI、品牌全球化”,这三个响彻2023年全年的关键词,已经等不及春节结束,就上场抢C位了。
2024年的全球商业,正在沿袭惯性飞驰。
“低价、AI、品牌全球化”,这三个响彻2023年全年的关键词,已经等不及春节结束,就上场抢C位了。
先是Wish卖了。美国时间2月12日,Wish母公司宣布,将以约1.73亿美元现金将其大部分运营资产和负债出售给Qoo10。随着拼多多真身Temu出海,此前已经连续亏损七年“海外版拼多多”Wish,终于迎来了最后一根稻草。
接着Sora火了。美国时间2月16日,OpenAI再出大招,发布了首款视频生成模型Sora,又一次震惊了世界。相信大家的朋友圈已经充斥着Sora产出的各类小电影。仅仅一年时间,AI的进步之大,远超绝大多数人的想象。
(Sora制作的舞龙图)
同时,随着春节假期的结束,中国品牌大规模出海的号角也吹响了。“不出海,就出局”,“2024是中国品牌大规模出海元年”已成共识。2023年底,笔者参加了上海、深圳等多个城市举办的品牌全球化论坛,发现这些品牌云集的城市呈现出的都是浓烈的备战氛围。
几十年间,中国企业在全球商业价值链上的生态不断上移。从ODM、OEM的繁花起步,到跨境电商兴起后的直面海外消费者,中国企业实现了从制造到贸易的整体跃迁。如今,品牌全球化大潮兴起,中国企业又将迈上从贸易到品牌的新征程。
与单纯卖货相比,打造品牌无疑需要考虑更多的维度。海外市场的政策法律、当地消费偏好、风土人情、媒介特点、知识产权保护等,任何一处短板都可能让品牌出海事倍功半,甚至半道崩殂。
郭兮若
MoldBreaking摩柯
创始人&CEO
花知晓Flower Knows、珂拉琪Colorkey等中国知名彩妆品牌出海日本的操盘人——MoldBreaking摩柯创始人&CEO郭兮若,就对「贸行四海」表示,千万不要以中国市场的规模和速度套用在海外市场。
他介绍,国人比较注重投产比,想要立马见效,但是在日本,品牌需要将定性及定量并行来做,不能每次都定量,因为都定量的时候它不是个品牌,而是卖货的。本身先起量再优化,在某种角度上没有问题,但是在出海上就有毛病,因为你在一个更成熟的市场,先去搞定量的事情,不太合理。现在比较好的一点是中国商家对于品牌的思考提升了,不是一味的卖货。
周康
MoldBre成者CZUR科技
创始人&CEO
“虽然大家现在觉得出海已经很拥挤了,但是实际上大量中国优秀产品并没有被海外消费者看到。”知名智能办公设备品牌——成者CZUR科技创始人&CEO周康也介绍,以往中国品牌主要是通过跨境电商等线上渠道,走入海外消费市场,线上竞争十分激烈,但大家还没大规模搭建线下渠道,品牌落地还不扎实。